辽宁省丹东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常引以为豪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今天我们中国的种族和文化与五千多年前是一脉相承的,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后来都中断过。人们会发现,四个文明都勃发于北纬30°左右的大河冲积平原,都是依靠栽培旱地粮作的灌溉农业,都创造了文字,都建立了等级制度,都面临着游牧民族的侵袭……大家既然拥有这么多共同点,那为何却有着不同的发展命运?还有古罗马文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发达农业文明,其发源地今天的文化样貌与当初相比已是面目全非。倘使一个汉代人在一千年后的唐代复活,他仍会感到舒适自在,因为两个朝代从语言、文字、儒家学说、祖先崇拜到国家管理都是相同的。如果有位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公元1000年的欧洲复活,他一定会惊讶于眼前崭新而奇特的一切。假若换成是一位唐末的吴越人在一千年后的清末返生,他看到的那个江南依然大同小异,而如果是位欧洲人则会见到天翻地覆的反差,怕是要惊掉下巴。为何中华文明走上了迥异的演进道路?

众所周知,我们黄河流域早期靠的是粟作,其他三个文明靠麦作。不过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有限,小米常用作煮粥,小麦多用来磨面,况且我们的旱作是同时包含了粟和麦的旱作。真正的差异在于,我们不是旱作独自在战斗,而是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无论在旱涝还是寒暑上都是强烈互补关系。在万邦并列的时代,一个小国去攻打另一个小国,不一定是因为有多么大的争霸雄心,可能只是为了夺取山下或对岸的一片与自己不一样的农田,这样就算是原有的田地歉收,还能指望收成较好的另一片。那个时代,一个国家要长期生存,一个文明要延续不断,就必须同时掌控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在五千多年以前,是稻作发出的第一道文明曙光划破了东亚的漫长暗夜,有可能激发了,至少是影响了最早的黄河旱作文明。粟作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高峰,但也碰到了所有旱作文明通有的后继乏力问题。当北方的沙化和盐碱化像一头灰犀牛渐行渐近之时,幸亏南方稻作正渐入佳境,水田是越耕越肥,保障我们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依然稳固。不断走上坡路的稻作最终在唐末引发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紧接着的是文化重心的南移,后者始于东晋兴于晚唐而定于南宋,民族文化在旱作文化搭建好的基本骨架上又得到了稻作文化血肉的极大充实。此后,南方稻作和北方麦作开始携手催动我们的文明脚步继续迈进。所以说,中华文明是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的文明,长江黄河两条龙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相互融合,因而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世界上最古老的几大农耕区的面积:尼罗河三角洲2.4万平方千米;两河平原20万平方千米;印度河平原27万平方千米,但包含了许多沙漠地带。华北平原多大?现在有31万平方千米,南边连着20万平方千米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没算上黄土高原的广大宜农区域。农耕区幅员辽阔,面积大到一定程度就能决定命运的不同。首先,当然意味着粮食多,人口多。黄河不时泛滥成灾,游牧民族又不时纵马南侵,这两大隐患都令中原的华夏民族必须实现政治的统一,直至高度的集权,以便组织起来办大事。农业民族人口基数大了,即使打进来的游牧民族能成功夺取政权,也无法实行灭绝政策,占人口少数的执政民族最终总是难以摆脱被汉文化的汪洋大海浸润同化的宿命。其次,面积越大抗灾能力越强。幅员辽阔就能包含多种气候类型和流域类型。其他几个文明区都处在单一气候带内,只可种同一类粮食作物。尼罗河和印度河虽是南北流向,但其农业高度集中在末端狭小的三角湖。我们则地跨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其他三大文明都是一条河。我们有两条大河,且为东西流向,在中下游距离最近时也相隔400多千米,形成了平行相邻的黄河流域旱作区和长江流域稻作区。此等地理形势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使得统治者在辖境之内调剂余缺、优配资源的回旋空间很大。再次,面积大等于战略纵深大。从长城边上的张家口到长江边上的南京城,直线距离超过1000千米,还跨越长江天险。退一步讲,即便侵略者的铁蹄能直抵长江北岸,经一路抵抗消解也成强弩之末了。从南朝的宋齐梁陈到南明的小朝廷,南方稻作区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庇护文化精英和延续中华文明的避风港。相较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包括古罗马帝国,缺乏可以退避迂回的余地,更容易被北方蛮族一竿子捅到底,横扫文明腹地,带来种族成分、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上的全面剧变。

不过,以上两个原因并不能解释所有疑问。我们还应看到,东亚农耕区得天独厚,全都位处降水丰沛且雨热同季的季风区。埃及开罗的年降水量仅20多毫米,伊拉克巴格达的年降水量在150毫米上下,我国北京在600-700毫米之间,南京则达1100毫米,我们的农业用水并非单纯依赖河水或井水灌溉。然后,我国的大平原农业极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不管是北方人称帝还是南方人掌权,都不影响全民族的文化根基。

(摘自王宇丰《水稻的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迥异的演进道路”指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与文中提到的其他古文明发展命运不同。

B.“麦作文明”指依靠麦类种植滋养出的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

C.“双脐带”在文中是指向中华文明输送营养的两种耕作类型,也就是旱作和稻作。

D.“浸润同化”指占人口少数的执政民族的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而完全失去原有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的旱作同时包含了粟和麦,可见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不大,依靠麦作不是其他三个文明中断的理由。

B.作为旱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粟作同样存在着后继乏力的问题;稻作才是保障中华文明稳固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

C.东西流向、相隔甚远的黄河与长江,形成了平行相邻的不同类型农作区,这种地理形势对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D.政治统一乃至高度集权便于组织起来共御外敌,是阻止北方游牧民族趁黄河泛滥成灾南下夺取华夏政权的有效手段。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取总一分一总结构,首段提出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将繁复的内容阐释得有条不紊,最后得出结论。

B.文章多处使用了稻作、旱作、粟作文明、麦作文明、农业文明等术语,充分体现了知识性、科学性的特点。

C.诸多关键数字的列举及“有可能”“至少是”“单纯依靠”等限定性语言的使用,使文章表述更加严谨精准。

D.本文围绕农耕与文明的关系,探讨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为研究中华文明延续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

4.《水稻的故事》作为科普作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这一特点在本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为何能够延续至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旅人的心

鲁彦

文本一

或是因为年幼善忘,或是因为不常见面,我最初几年中对父亲的感情怎样,一点也记不起来了。至于父亲那时对我的爱,却从母亲的话里就可知道。母亲近来显然在深深地记念父亲,所以一见到她的小孙儿吃牛奶,就对我说:“正是这牌子,有一只老鹰!······你从前奶不够吃,也吃的这牛奶。你父亲真舍得,不晓得给你吃了多少······”

不用说,父亲是从我出世后就深爱着我的。

但是我自己所能记忆的我对于父亲的感情,却是从六七岁起。

父亲向来是出远门的。他每年只回家一次,每次约在家里住一个月。时期多在年底年初。每次回来总带了许多东西:肥皂、蜡烛、洋火、布匹、花生、豆油、粉干······都够一年的吃用。此外还有专门给我的帽子、衣料、玩具、纸笔、书籍······

我平日最喜欢和姊姊吵架,什么事情都不能安静,常常挨了母亲的打,也还不肯屈服。但是父亲一进门,我就完全改变了,安静得仿佛天上的神到了我们家里,我的心里充满了畏惧,但又不像对神似的慑于他的权威,却是在畏惧中间藏着无限的喜悦,而这喜悦中间却又藏着说不出的亲切的。我现在不再叫喊,甚至不大说话了;我不再跳跑,甚至连走路的脚步也十分轻了;什么事情我该做的,用不着母亲说,就自己去做好;什么事情我该对姊姊退让的,也全退让了。

父亲从来不对我说半句埋怨话,他有着宏亮而温和的音调。他的态度是庄重的,但脸上没有威严却是和气。他爱讲故事给我听,他所讲的多是他亲身的阅历,没有一个故事里不含着诚实,忠厚,耐劳。他学过拳术,偶然也打拳给我看,但他接着就讲打拳的故事给我听:学会了这一套不可露锋芒,只能在万不得已时用来保护自己。父亲虽然不是医生,但因为祖父是业医的,遗有许多医书,他一生就专门研究医学。他抄写了许多方子,配了

许多药,赠送人家,常常叫我帮他的忙。因此我们的墙上贴满了方子,衣柜里和抽屉里满是大大小小的药瓶。

一年一度,父亲一回来,我仿佛新生了一样,得到了学好的机会:有事可做也有学问可求。

然而这时间是短促的。将近一个月他慢慢开始整理他的行装,一样一样的和母亲商议着别后一年内的计划了。

到了远行的那夜,母亲和姊姊眼眶里贮满惜别的眼泪,我大声啼哭着,牵着父亲的衣襟,跟到了大门外的埠头上。其实我并没想到把父亲留在家里,只想跟父亲一道出门。

父亲离家老是在夜里,又冷又黑。想起来这旅途很觉可怕。那样的夜里,岸上是没有行人,也没有声音的,倘使有,十分之九是可怕的鬼怪或恶兽。尤其是在河里,常常起着风,到处都潜着吃人的水鬼。一路所经过的两岸大部分极其荒凉,这里一个坟墓,那里一个棺材,连白天也少有行人。

但父亲却平静的走了,露着微笑。他不畏惧,也不感伤,他常说男子汉要胆大量宽,而男子汉的眼泪和珍珠一样宝贵。

一年一年过去着,我渐渐大了,想和父亲一道出门的念头跟着深起来,甚至对于夜间的旅行起了好奇和羡慕。十七岁那年的春天,我终于达到了我的志愿。父亲是往江北去,他送我到上海。

“牛上轭①了!”

别人在我出门前就这样的说,像是讥笑我,像是怜悯我。但我不以为意。我只觉得心里十分的轻松,对着未来,有着模糊的憧憬。那所谓轭也是人所应该负担的,我勇敢的挺了一挺胸部,觉得从此才成为一个“人”了。

夜是美的。从篷隙里望出去,看见一幅黑布蒙在天空上,这里那里镶着亮晶晶的珍珠。两岸上缓慢的往后移动的高大的坟墓仿佛是保护我们的堡垒,草扎的和砖盖的棺木就成了我们的埋伏的卫兵。船头下低低的响着淙淙的波声,接着是咕呀咕呀的前桨声和有节奏的嘁嚓嘁嚓的后桨拨水声。清冽的水的气息,重浊的泥土的气息,复杂的草木的气息,在河面上混合成了一种特殊的亲切的香气。

一小时以后,天色渐渐转白了,岸上的景物开始露出明显的轮廓来,船舱里映进了一点亮光。超然客公众号

“东方发白了,”父亲喃喃的念着。

我们的船驶进了山峡里,河水渐渐清浅,两边露出石子滩来,前后左右都驶着从各处来的船只。不久船靠了岸。埠头上忙碌着男女旅客,成群的往山坡上走了去。挑夫,轿夫,喊着道,追赶着,跟随着,显得格外的紧张。

就在这热闹中,我跟在父亲的后面也走上了山坡,第一次远离故乡跋涉山水,去探问另一个憧憬着的世界,勇往的肩起了“人”所应负的担子。我的血在沸腾着,我的心是平静的,平静中含着欢乐。

但是暴风雨卷着我的旅程,我愈走愈远离了家乡。一直过了七八年,我才负着沉重的心,第一次重踏到生长我的土地。那时虽走着出门时的原来路线,但山的两边的两条长的水路已经改驶了汽船,过岭时换了洋车。叮叮叮叮的铃子和鸣鸣的汽笛声激动着旅人的心。

到了最近,路线完全改变了。山岭已给铲平,离开我们村庄不远的地方,开了一条极长的汽车路。它把我们出门的时间从夜里二时改做了午后二时。然而旅人的心愈加乱了,没有一刻不是强烈的被震动着。父亲出门时是多么的安静,舒缓,快乐,有希望。他有十年二十年的计划,有安定的终身的职业。而我呢?紊乱,匆忙,忧郁,失望,没有一种安定的生活。

实际上,父亲一生是劳碌的,他独自负荷着家庭的重任,远离家乡一直到他七十岁为止。然而,他一生是快乐的。尽管天灾烧去了他亲手支起的小屋,尽管我这个做儿子的时时在毁损着他的遗产,因而他也难免起了一点忧郁,但他的心一直到临死的时候为止仍是十分平静的。他相信着自己,也相信着他的儿子。

(有删改)

文本二

鲁彦从步入生活之后,一直过着流浪飘泊的日子,失学失业,辗转流离,饥寒疾病和家庭的重压,使他在人生的羁旅中尝尽辛酸与痛苦,也看尽了人世间的肮脏与黑暗。鲁彦走过的是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而后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才华横溢的作家与翻译家。

茅盾在《王鲁彦论》一文中慧眼独具地指出:“自然和朴素是作者的卓特的面目”,的确,鲁彦的创作,尤其是他的散文,通体显示出一种地之子的纯真,《旅人的心》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这是一篇诉说困顿流离中父子之情的感人之作,在对父亲的零星平凡小事的回忆中,充满着浓郁的诗情。

陈一辉《父子情与哲理诗–王鲁彦的<旅人的心>》

注:轭,牛鞅,牛拉东西时架在脖子上的短粗曲木。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写“我”所能记忆的对父亲的感情,要从六七岁开始,暗示“我”对父亲长久不归家的不满。

B.父亲每年只会在家里住一个月,出于对父亲的畏惧,我会变得乖巧、安静、懂事,在这段时间约束自己。

C.离家的路线由水路变成汽车路,出门的时间从夜里改做午后,越来越方便的旅途反而让人心难以平静。

D.题目中的“旅人”既指一辈子劳碌、肩负家庭重担、远离家乡直到古稀之年的老父亲,也是指作者自己。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旅途”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结构清晰;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充分展现了“我”的内心世界,真实,自然,亲切。

B.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兼以议论、抒情,表达了一个经历过生活磨砺的跋涉者对生活的重新思考与回味。

C.作者巧用对比突出形象,比如父亲离家时,母亲和姊姊的“不哭”与我的“大声啼哭”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我对父亲更为不舍和依恋。

D.文中划线句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我”第一次出行时所见的夜晚景象。

8.父亲对鲁彦的人生有着不寻常的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与理解。(4分)

9.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作者对离家的旅途有迥然不同的感受,请结合文本内容对此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赠司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与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卿挠其势也。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

(节选自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

材料二

代宗崩,真卿为礼仪使。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谩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希烈遽以身翼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

希烈大宴逆党,召真卿坐,使观倡优斥黩朝政为戏,真卿怒曰:“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拂衣而起。时朱滔、王武俊等在坐,目真卿谓希烈曰:“闻太师名德久矣,相公欲建大号,而太师至,非天命正位?欲求宰相,孰先太师乎?”真卿正色叱之曰:“是何宰相耶!君等闻颜杲卿无?是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兵及被害诟骂不绝于口。吾今生向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已,岂受汝辈诱胁耶!”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掘方丈坎于庭,曰“坑颜”,真卿怡然不介意。又遣其将辛景臻、安华至真卿所,积柴庭中,沃之以油,且传逆词曰:“不能屈节,当自烧。”真卿乃投身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乃使阉奴与景臻等杀真卿。先曰:“有敕”。真卿拜,奴曰:“宜赐卿死。”真卿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不知使人何日从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真卿骂曰:“乃逆贼耳,何敕耶!”遂缢杀之,年七十七。

(节选自《旧唐书·颜真卿传》)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须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禄A山B反C首D举E义F兵G及H被L害J诟K骂L不M绝N于O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父兄,指的是从父家的兄长,即堂兄。从父,指的是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

B.伐,与成语“矜功伐能”及《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一句的“伐”含义均相同。】

C.坎,指的是低洼的地方,就是坑。与《苏武传》中“凿地为坎”的“坎”意思相同。

D.无状,可以指没有功绩,也可指行为失检。在文中是颜真卿对朝廷的自谦自责之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安禄山造反,颜真卿早有准备,并联合颜杲卿牵制了安禄山的进攻力量,为大唐中兴做出了重大贡献。

B.卢杞建议皇上派颜真卿去招安李希烈,其实是出于对颜真卿的忌恨,想借刀杀人,利用李希烈除掉颜真卿。

C.从表达方式上看,材料一夹叙夹议,材料二重在叙事,两则材料均彰显了颜真卿的远见卓识及对国家的忠诚。

D.颜真卿通过阉奴的回答,断定他的真实身份是叛贼,所谓“皇命”也是无中生有,朝廷并没有想要赐死自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4分)

(2)希烈遽以身翼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4分)

14.颜真卿之“烈”有哪些表现?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

杂诗(其六)①

曹植

飞观②百余尺,临牖御棂轩。

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

国仇亮③不塞,甘心思丧元④。

抚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建安19年,当时曹操南征作战,令曹植留守邺都。②观:即是阙,宫门的望楼。③亮:诚然。④丧元:丢掉脑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登楼远眺,当窗凭槛,有控驭四方之势。既领起下文,又体现作者胸罗万象、气盖当世的雄才大略。

B.“国仇”两句是说国仇未报,为了消灭敌人,我甘愿献出生命。表现诗人欲亲赴前线、为国捐躯的志士情怀。

C.“抚剑”两句承接上文登高远眺的描写,表达出与李白《行路难》中“拔剑四顾心茫然”相同的思想情感。

D.本诗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波澜迭起,气象万千。造语悲壮雄浑,结构严整紧凑,体现出很高的艺术成就。

16.诗中两处写到“悲”,有什么具体内涵?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借助车马和舟楫的结果分别是“ ”和“_ ”的形象说法,论证了“善假于物”的道理。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先列举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在厄境中的事例,后总结他们著书立说的目的是“ , ”。

(3)诗词中“四万八千”这一数词,体现出对仗的句式美和平仄的音韵美,是李白在古诗中惯用的夸张用语,如“ ”和“ ”。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不再是一套关于季节、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从古至今,以节气为指南,组织农事活动,安排日常生活。节气文化温润和滋养着人们的生活,并在传承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以清明节为例,它既是节气,又是扫墓祭祖、踏青春游的节日。清明节融合了上已节、寒食节习俗,形成了禁火、扫墓、踏青、插柳等丰富的习俗。而在时代变迁中,清明节的习俗也随之嬗变和发展,内涵也更加丰富。一是清明节是礼赞生命的节日,其中蕴含的感恩文化和责任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二是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是维系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纽带,通过节日仪式实践,可以唤起民族的集体记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三是随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大力弘扬英烈事迹和精神,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的宣传教育活动,成为时代赋予清明这一传统节日的新的内涵。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2023年3月4日,“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揭晓,集体奖花落13位“银发知播”。他们平均年龄77岁,有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馆研究院副馆长,也有大学教授和中小学老教师。借助短视频与直播,他们将毕生所学授以他人,孜孜不倦地传播科学和人文知识,在全国网友之间掀起了一场知播狂欢。

在鱼龙混杂的网络直播间,“银发知播”无疑是一股可贵的清流。直播过程中,他们从不求打赏,也从不通过和其他主播PK来吸引粉丝、增加流量,而是凭借着对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将毕生所学 ① 。他们通过扎实功底和丰富阅历的加持,主动求变,“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最专业的知识”,让许多“门外汉”都能听得 ② ,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风格吸引了770多万粉丝。

不老的心态,自信的容颜,积极的探索,热情的奉献— ③ ,更是他们感动中国的深层原因,就像颁奖词写的那样“春蚕不老,夕阳正红”。对于粉丝学员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既幸福又奇妙的知识之旅;④ ,这又是一段多么带劲、多么高光、多么有意义的人生体验。

20.请在文中①②两处横线上填写适当的成语;在③④两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1.相比游戏主播、才艺主播、美妆主播等说法,“银发知播”这一称呼有什么特别之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四、整本书阅读(本题共1小题,3分)

22.《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邀其听曲。其中有十二支曲子分咏“金陵十二钗”正册人物,预示其命运。请根据相关内容,填写下面表格。(3分)

辽宁省丹东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与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辽宁省丹东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看了上述漫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D.(“完全失去”错,而是与汉文化相近甚至相同)

2.C.(A.强加关系。 B.曲解文意。稻作与旱作都是物资基础。D.“北方游牧民族趁黄河泛滥成灾南下夺取华夏政权”错,“黄河泛滥成灾”与“游牧民族纵马南侵”是威胁中华文明的两大隐患,两者是并列关系。)

3.A (文章是总―分结构)

4.①适当运用口语、俗语,如“一竿子捅到底”“怕是要惊掉下巴”等语言的使用,通俗易懂,使专业性内容易于理解。

②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稻作发出的第一道文明曙光划破了东亚的漫长暗夜”“像一头灰犀牛”“避风港”“稻作就是一张文明的入场券”“不是旱作独自在战斗”“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等等,生动又有趣地阐释了稻作对于文明延续的重要意义。(如果把“比喻”答成“打比方”也可以得分。)

③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如举“一个小国去攻打另一个小国……”的通俗事例,将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比较等,使问题易于理解,通俗易懂。超然客公众号

④展开假想,想象汉代人、罗马人等复活返生的情形,突出中华文明特征,新鲜有趣。

(每点1分,共4分。)

5.①同时掌控了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黄河旱作和长江稻作相互竞争、相互补充促进、相互融合,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②中华农耕区的面积幅员辽阔。利于同化人口占少数的执政民族,利于抗灾和调剂优配资源,利于庇护文化精英和延续中华文明。 ③东亚农耕区全都位处降水丰沛且雨热同季的季风区,我国的大平原农业所形成的文化根基稳固,不易改变。

(一点2分,共6分,大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6 . D ( A ,“ 暗示‘我’对父亲长久不归家的不满”错。 B ,“出于对父亲的畏惧”以偏概全,除了畏惧,更多的是喜悦和亲近。 C , 不是“方便旅途”让人心难以平静。)

7 . B ( A “按照时间顺序”错,文章 从母亲对父亲的回忆写起。 C “突出我对父亲更为不舍和依恋”错,“鲜明对比”说法欠妥。 D 没有“夸张”修辞)

8 . ① 父亲的忠厚诚实、坚忍乐观和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对鲁彦有很深的影响,让他在历经曲折坎坷后仍然不断向上,为他后来成为优秀作家与翻译家提供不竭的内生力量。 ② 父亲的安静、舒缓、平和、朴素奠基了我为人的底色,使我的作品也带有一种自然朴素和地之子的纯真,真挚动人。 (每点 2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9 .( 1 )“我”尚未涉世时,父亲离家的旅途是一个早熟而懂事孩子的猜测和想象,又“冷” 又“黑”的旅途让“我”感到害怕,但想和父亲一道出门的志愿,又让“我”对旅 途充满好奇和羡慕,同时也有 对父亲的崇敬。 ( 2 分) ( 2 )在“我”正要涉世时,十七岁离家的旅途,让一个在乡间的没见过多少世面的孩子感到轻松、兴奋、快乐,感到即将成为男子汉的骄傲,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冀与憧憬。(2分) ( 3 )在“我”已经涉世后,离家的旅途让一个尝遍人世间辛酸的青年,感受到紊乱、匆忙、忧郁、失望。(2分) (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10.CGJ

11 . B 文中“伐”与“矜功伐能”和“平伐其功”的“伐”意思不同。

12.C 材料二主要表现颜真卿的刚烈,没有表现其远见卓识。

13 .( 1 ) 颜真卿是全国信服的人,派他去告谕李希烈,可以不劳烦军队(动用武力)。(译出大意给1分;“颜真卿四方所信”,判断句;谕,告晓、告谕、劝说、说服;劳,让……辛劳、让……劳顿、劳烦、动用;各1分)

( 2 )李希烈急忙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遮挡他,挥手命令众人退下,将颜真卿安置在馆舍,礼貌地对待他。(译出大意给 1 分;翼蔽,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遮挡;麾,通挥,挥动、指挥;馆,名词作动词,安置在馆舍;各 1 分)

14 . ①与反贼安禄山英勇斗争。 ②面对李希烈 ( 阉奴与景臻 ) 等人的威逼,他大义凛然,蹈死不顾。 ③李希烈使其观看艺人亵渎朝廷政事取乐,他怒斥希烈,捍卫朝廷的尊严。 (每点 1 分,共 3 分。意思对即可。不够概括,可酌情扣分。这里的“烈”,既指刚直、严正,也指为正义而死难,又可指功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被追赠为司徒的鲁郡颜公,名真卿,在唐朝为太子太师,和他的堂兄杲卿,都为保持崇高的节气而死。直到今天,即使是平民百姓也都知道颜公的忠烈。当初,颜公因为触犯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他预计安禄山必反,为这事做了准备。安禄山叛乱后,他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贼军的后方,贼军之所以不能长驱直入潼关,就是因为颜公与杲卿阻挡了他们的势头。天宝年间,多年没有战争了。安禄山谋反后,天下人无不感到震惊。唯独颜公凭小小的平原郡,削弱了敌军的锋芒。四面八方听到这个消息,争先恐后地奋起响应。唐朝最终能够振兴,就是颜公首先发起的。

材料二:

唐代宗去世,颜真卿任礼仪使。卢杞独揽大权,忌恨他,正赶上李希烈叛变攻占汝州,卢杞就提议说:“颜真卿是全国信服的人,派他招降他们,可以不动用军队。”皇上同意了。颜真卿刚见到李希烈,想宣讲诏书旨意,李希烈的干儿子一千多人抽出刀抢着上前逼迫他,要吃他的肉。许多将领层层围住,随口辱骂,往他的身上挥刀比划,颜真卿毫不畏惧。李希烈急忙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遮挡他,挥手命令众人退下,将颜真卿安置在馆舍,礼貌地对待他。超然客公众号

李希烈大摆宴席犒劳他的爪牙,请颜真卿赴宴,让他看艺人指责、亵渎朝廷政事取乐,颜真卿发怒说:“大人是臣下,怎么让这些人做这种事呢?”整理衣裳起身离席。当时叛变唐朝的朱滔、王武俊等人也在酒宴就座,他们看着颜真卿对李希烈说:“我们久闻太师大名和仁德,大人想称帝,太师就来了,岂非上天封为正统?如想任命宰相,谁能比得上太师?”颜真卿态度严肃地驳斥他们说:“这是什么宰相!诸位听说颜杲卿没有?他是我哥哥。安禄山反叛,他首先起兵反抗,被杀害的时候,口里不停地骂贼。我现年龄将近八十,官做到太师,到死我都要保持我哥哥的气节,怎会接受你们的威胁利诱呢!”李希烈于是拘禁了颜真卿,派十名兵士看守,在庭院挖了一丈见方的坑,扬言“活埋颜真卿”,颜真卿神情坦然不在乎。李希烈派他的将领辛景臻、安华到颜真卿住处,在庭院中堆柴,浇上油,就传达命令说:“不愿投降,就自己烧死。”颜真卿就往火里跳,辛景臻等急忙拦住他。兴元元年(784)八月三日,就派宦官和辛景臻等人杀颜真卿,他们先通报说:“有圣旨。”颜真卿跪拜,宦官说:“应该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无礼,罪该处死,但不知使臣哪天从长安来的?”宦官说:“从大梁来的。”颜真卿骂道:“那是叛贼,称什么圣旨!”他们就把他勒死了,享年七十七岁。

15. C (与李白的诗意并不完全相同。曹植更明确地表示,自己时刻关心着南征蜀吴战斗,很想亲身奔赴前线。而李白诗句的意思是自己找不到出路,前途渺茫。)

16 . 两处“悲”都表达了大敌当前、国家多事之际,诗人欲报效国家、即便献出生命也在所 不惜的渴望与志向;

①“烈士多悲心”的“悲心”是指忧国忧民之心。有正义感而不怕牺牲的“烈士”常心忧天下,“小人”才会贪图安逸,苟且偷生。诗人把自己当成烈士,内心充满渴望立功疆场、歼敌报国的壮志豪情。(2分) ②“弦急悲声发”的“悲声”是指悲壮慷慨之情。这两句诗人借“琴弦调紧,就能弹奏出高亢激越的音调”,抒发自己意欲“捐躯赴国难”、壮怀激烈的志士情怀。( 2 分) ③ 大敌当前、国家多事之际,自己却只能留守邺都,不能亲临战场,两处“悲”还隐含了诗人志不得伸的悲怨。(2分)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17.(1)(而)致千里 (而)绝江河

(2)以舒其愤 思垂空文以自见

(3)尔来四万八千岁 天台四万八千丈

(每空1分,共6分。)

18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套关于季节、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从古至今,人们以节气为指南,组织农事活动,安排日常生活。

( 1 )逻辑关系错误,“不再是…而是”改为“不仅是…更是(而且是)”

( 2 )搭配不当,“一套”与“知识”不搭配,在“知识”后加“体系”或把“一套知识” 改为“一类知识”或“一种知识”

(3)主语残缺,“从古至今”后主语应为“人们”,而不是“二十四”节气。

(每改对一处得1分。以指出错误或是写出正确句子的形式答均可。)

19 .作为传统节日的清明节是通过节日仪式实践,唤起民族的集体记忆,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而)维系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作为精神纽带的清明节是通过节日仪式实践,唤起民族的集体记忆,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而)维系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的传统节日。(如果这样答,没考虑划线句的中心意思,扣 1 分)

清明节是通过节日仪式实践,唤起民族的集体记忆,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而)维系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的传统节日。(如果像这样以传统节日作为宾语中心语,且丢掉了“精神纽带”这一重要信息,扣 1 分)

(如果不是长单句,不得分。定语逻辑顺序混乱、信息不全、有语病等酌情扣分。)

20 . ① 倾囊相授 ② 津津有味(明明白白)

③ 这是他们吸引网友的人格魅力

④ 对于退休后的老人来说(对于“银发知播”来说/对于他们自身来说)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也可酌情给分。)

21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1分)既突出参与者的年龄特征,(1分)又点明了他们的身份和直播的内容,(1分)是一种新颖、形象、时尚的表达。(1分) (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2 . ① (贾)探春 ② 王熙凤 ③ (贾)巧姐(每空1分)

23 . 立意提示:

青蛙坐井观天,它看到的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雄鹰翱翔天际,山河大地尽收眼底。常言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眼界不同,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视野不能局限于眼前,而应该放长远。作文的中心话题是眼界,同时要注意作文设置的情境--新时代的青年。

如格局、视野、平台、环境等类似话题,均可认定为符合题意。

如写目标、标准、追求、自我认知、小与大的关系等类似话题,只要能与材料联系紧密、合理,均可认为符合题意。

如有其他立意,只要与材料联系合理即可,具体要视学生具体写作内容来评定。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3年5月14日
下一篇 2023年5月14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