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所梦 心有所居-评电视剧《心居》

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几乎很难不与“房”相关。也许因为“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它是加油站、避风港、身份证、社交点、情感场,所以,作为“家”的物理空间的“房”,则成为牵动人们神经的关键词。而房屋的“不动产”属性,则又与人们的经济利益、经济能力息息相关,于是更加成为人间戏剧的肥沃土壤。

前有掀起全民追剧热潮,讲述由平民社区走出的周家三兄妹最终实现棚户区改造的《人世间》,后有由滕华涛导演掌镜、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心居》再次成为关注热点。

此类具有社会问题剧属性的作品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人们观剧如同观生活,谈剧如同谈人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线上线下,一圈一圈扩大着电视剧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影响。社会问题的现实题材剧,产生了“意在言外”的价值,更多的人因此而思考“心”与“居”、家与房的关系,意识到房子对于家庭诚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心有所居”。

《心居》原小说就以“房子”为切入点,从顾家三兄妹买房卖房延伸到当下上海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企业高管到普通市民,从本地“暴发户”到外来打工人,从老上海人到新上海人,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都围绕着“房子”而显示出各自的性格、动机和行为方式。这种当下生活的盘根错节,应该说都被电视剧基本吸收了。

只是在剧中,“家”被扩展到了更大的空间中,而故事则更加集中于顾家女儿顾清俞和媳妇冯晓琴,围绕她们身边的各种情感纠纷、利益冲突和人生抉择,形成了所谓“双女主”的戏剧骨架,展开了上海的世俗风情和描绘了时代的个体沉浮。

在剧中,日常生活的“一地鸡毛”与每个人心中的“诗和远方”相互纠缠,有的躺在鸡毛里,有的倒在去远方的路上,有的陷入一手鸡毛一手诗的迷茫,倒是最后踏踏实实、精打细算的外来妹冯晓琴与家财万贯、享乐人生的爷叔展翔,开办了名叫“不晚”的托老所,“大家”与“小家”找到了契合点,房与心都找到了各自居所。

外来妹与暴发户的结合、打拼人与资本人的结合、以及“托老所”和“不晚”的名称,似乎都有一种文学的隐喻,既是故事的结局,也是对现实的一种缩写。既不能人有房而心无居,也不能心有居却人失所。电视剧至此,完成了最重要的主题传达,“人有所梦、心有所居”,在每个人的努力奋斗下,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完成了缝合,这也是对普通人中国梦一种更加日常、更加亲切、更加通俗的阐释。

人有所梦 心有所居-评电视剧《心居》

近年来,严肃小说替代网文IP成为电视剧精品改编的重要基础,原因恰恰在于小说文学性所提供的相对独特而不悬浮的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细节性,以及相对立体完整而不是标签化、脸谱化的人物形象的丰满性,还有文学文本中所包含的对时代、社会、人情世故和形而上问题的更加多义多解的指涉、隐喻、象征。

这些文学“优势”,不同程度地也体现在本剧的改编中。大多数人物都与大上海的背景、与当代都市生活的背景、与人物的经历和身世相互匹配,情感、行为、语言、情感、命运,也都发乎人物性格,人驱动着情节的发展使得电视剧有了比较坚实的现实基础。即便看来有些“勉强”的清俞与施源的婚恋关系,其实也是一类在世俗世界打拼太久的女性对“诗意栖居”的固执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看,《心居》在文学的基础上,有了一种落地性,而人物也都没有陷入单维度、功能化、道德化的简单设计中,从而显示其艺术审美的价值。

人有所梦 心有所居-评电视剧《心居》

当然,对于用表演和视听所“呈现”的电视剧来说,与描述和叙述性文学不同,可能更加追求故事的戏剧性和节奏感,所以,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一些偶然性来推动情节,借助更多的误会来强化冲突,简化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和层次感而突出矛盾性。

一方面,这样可能会使电视剧更加通俗、“好看”;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减损故事的真实感和现实性,甚至会影响演员对角色的完整把握。比如剧中施源的撒谎出差而被顾清俞路过看见、冯晓琴的受托收包被顾清俞撞见的误会等等,多少都显得人为和突兀。特别是电视剧大众传播的属性,还需要对人物和故事进行主流化走向的校正,现实和人性的残酷多少要进行过滤净化。

如此种种,相比文学作品来说,电视剧在人物和故事上会更加平面和简化一些,但与此同时,在故事所呈现的社会生活空间和时间的多样性上则会留出更多的阐释机会。楼宇林立、茫茫人海中,心无所居的那种感受,往往就是在镜头和画面中被传达给观众的,更多的观众会用自己的显示体验去应和剧中的元素。这也正是视听叙事与文学叙事各自不同的魅力所在。

人有所梦 心有所居-评电视剧《心居》

该剧的演员阵营,如同制作团队一样,都是“精品配置”。现代家庭戏的“最佳女主”海清,加上领衔“都市白领”的童瑶,支撑起了电视剧的表演框架。

前者,作为一位勤勤恳恳、精打细算的外来妹,从表演到动作,从台词到节奏,海清在第一场招呼全家起床上学上班场景中,就全面“在线”。后者,作为一位事业成功女性,外表傲娇却渴望一种诗性生活,童瑶的造型和演绎虽然还可以更加生动和细腻,但整体上完成了人物的定位,以至于许多观众会沉迷于对清俞形象的反感和认同的现实判断中。

而张颂文扮演的展翔,作为一位“有钱人”,有“花花公子”的放浪形骸,也有情真意长的温情脉脉,观众一开始的不适应大多可能来自于对张颂文以往表演风格的“定见”,渐渐的倒是认可他是一种典型性的“上海人”形象。冯绍峰演绎的这个曾经的“诗人”,虽然造型显得过于“刚毅”,但他上海话的优势也显示出其地域特点来。其他众多演员,也都较好地完成了各自角色,一组人物共同渲染了一幅当代上海的都市风情长卷。

近年来,“海派”影视剧越来越引发关注。一方面,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代表性城市;另一方面,上海也是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本土与外来文化的交界地,加上其特有的混合了多个时代痕迹的文化底色,使之成为影视剧的一座富矿。

《心居》可以说是海派剧的又一个重要收获。它在普通人的世俗人生中,特别是在几位女性的人生选择中,既表现出为追求幸福生活的孜孜不倦的努力,更表现出对爱、尊严、梦想、诗意挥之不去的坚持。故事虽然围绕房子展开,但电视剧真正的主题却是剧中人物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的“人格的独立”。“站着”挣钱,“站着”买房,“站着”爱和被爱,最大限度地实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梦想,从而表达了“人有所梦、心有所居”的时代主题。

(尹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 光明网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5月13日
下一篇 2022年5月13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