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朱元璋将77岁的李善长满门抄斩 李善长翻出当年,朱元

1390年,朱元璋将77岁的李善长满门抄斩。李善长翻出当年,朱元璋御赐给他的免死金牌,恳求饶他一命,谁知朱元璋冷笑一声:“你再仔细看看,金牌上写的是什么?”他仔细一看,顿时傻眼了!公元1390年,77岁的李善长双手被铐住,头发花白,步履蹒跚地上了刑场。在他身后,有妻女子侄等亲眷七十余人。“大明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在手握丹书铁券的情况下,还是被满门抄斩。朱元璋和李善长君臣之间发生了什么?李善长又为何会落得这般结局?李善长与朱元璋是老乡,他大朱元璋14岁,是当地颇有名望的读书人。在元朝末年群雄逐鹿之时,李善长也开始思索,如何在乱世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不是武夫,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足智多谋,他没有慌张地投奔。而是隐居到滁州东山之下,等明主出现。在他隐居期间,朱元璋这个年轻人势如破竹,在起义军的队伍中独树一帜。朱元璋本人虽没有读过几天书,却颇懂人情世故,连带着,治军方面也相当有一手。在其他起义军都乱糟糟的时候,朱元璋就立下了军令,要求将士们在攻城略地的同时,不得烧毁房屋伤害百姓。严明军纪之下,朱元璋的队伍颇受百姓的拥护。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李善长意识到时机成熟了,于是便投奔了朱元璋,开始了为朱元璋殚精竭虑地谋士光阴。这时候的朱元璋事业刚起步,李善长的到来如及时雨。朱元璋南征北战,东讨西伐,李善长则负责后勤补给工作。这一工作看似不起眼,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以,虽然李善长不如徐达、常遇春等大将名声赫赫,但在内部,大家却都对他信赖有加,朱元璋更是对他相当尊敬。明朝建立后,论功行赏时,朱元璋一共封了34个“公”,李善长位列第一,足可见朱元璋对他的重视和信任。然而,或许正是因为这份重视,让李善长走向了灭亡的结局。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自己的淮西功臣。不少大将都是淮西籍出身,在王朝建立后,这些人自然而然地抱在一起,成了一个政治集团。李善长,因为跟随朱元璋时间长,又是足智多谋的读书人,一直以来都很受大家尊重,是军中不可或缺的军师先生。李善长被拥护为政治集团的核心,他自己慢慢也有点飘了。政治集团不断扩张,李善长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当时朝堂上除了李善长这股淮西旧臣势力之外,还有以刘伯温为首的清流势力。李善长与刘伯温向来政见不和,眼看着李善长越来越膨胀,刘伯温便时常弹劾。李善长也疯狂攻击刘伯温,搅得朝堂混水一片。朱元璋本就不喜政治集团垄断权利,但一直顾念旧情,给李善长留了很多机会。李善长的亲戚也仗着皇帝宠信为虎作伥,贪污腐败不断。朱元璋最痛恨的就是贪污,他默默地放任着李善长犯错,对李善长和以他为首的淮西集团都产生了厌恶。直到一件事的爆发,使得朱元璋终于有了整治李善长的机会。这是大明王朝著名的“胡惟庸案”。胡惟庸与李善长私交甚密,两人之间还有亲戚关系。胡惟庸意图谋反时,曾劝说李善长同他一起。而李善长呢,虽然没有直接答应,但也没有拒绝和指责胡惟庸,他只是“默然而不答”。然而在之后的几次劝说后,李善长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默然不答”到“这是诛九族的事情”再到“我老了,你们等我死了再去做”。当朱元璋看到李善长对胡惟庸的答复后,震怒不已。他自诩对李善长厚待有加,李善长却如此不忠。朱元璋如何能接受得了?李善长的过错不止不忠一项,他多年来不断消耗着朱元璋对他的信任。自他成为大功臣之后,便一直骄纵自满,不仅自己在朝堂上呼风唤雨。对自家亲眷更是不加约束,其家人多有犯罪,他却总是想要包庇。再者,李善长在退出政治中心后,依然不老实。在被处死之前,李善长还问汤和借300将士为自己修房子。试想,今日他能用自己的影响力借300士兵,明日是不是就能借3万人造反了?李善长或许直到最后,才明白朱元璋诛杀他的用意,根本原因不在于他野心膨胀,而是在于他对整个政治集团的影响力。而那张,他曾经亲自授予给李善长的丹书铁券背后,写的是“谋逆者不赦”,故李善长没能够免去一死。朱元璋希望通过诛杀他震慑政治集团,将放出去的权力收回。而李善长做得最错误的事情,就是没能把握住度,超越了朱元璋的底线。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9月24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24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