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唯一的被俘中国女兵,她遭遇了什么?后来怎么样了?

抗美援朝战役中,美方战俘营中有不少中国志愿军的身影,其中仅有一位女兵成功第一批返乡,她就是杨玉华。

少女踏上从军路

杨玉华是四川人,从小在父母的细心照料下长大,虽然家庭不甚富裕,但家人的宠爱让她的童年没有太大的烦恼。

随着年纪渐长,杨玉华逐渐到了人生方向的岔路口,下面一步学校的选择有可能决定了她未来成家立业的方向。

杨玉华从小的聪明伶俐,活泼开朗,爱为别人打抱不平,是邻里街坊出了名的“正义战士”。

她古灵精怪却善良柔软的性格让她的家人十分欣慰,但爱女心切,杨玉华的家人总会为她的未来担忧,希望她能健健康康安安稳稳地过完这一生。

在当时,教师是一个十分受人尊敬的职业,家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机会成为一名老师。

所以杨玉华的父母与外婆都极力劝说长大的杨玉华去上师范学校。

但她听着解放军的故事长大,无数壮士舍身为国的豪壮事迹常常让她心潮澎湃,所以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战士一直是她心中的愿望。

一边是家人的期望,一边是自己的志向,到底应该怎么选?

杨玉华不止一次地犹豫,考师范学院,当一名教师,最后结婚生子,这样的日子似乎一眼就望到了头,这对于年轻的她来说过于寡淡无味,思来想去,最后她决定为自己而活,既然心中有梦想,那么就要勇往直前。

于是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偷偷考上了军区卫生学校,结果入校才三天就被如愿分到了部队,成为180师绷带所师卫生队的一名护士。

在她终于如愿成为部队中一员的同时,抗美援朝战争的消息也传遍了大街小巷。

随着美军在朝鲜进攻的炮火越来越激烈,中方决定援助朝鲜打赢这场正义的战争。

杨玉华所在的部队就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之一,当她听见能跟随部队一起冲在第一线时,她觉得自己多年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

当她把自己即将随部队远行的消息告诉家人时,父亲和外婆都惊在了原地,在他们心中,杨玉华还是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孩子,如何去到残酷的战场?

家人的反对似乎在意料之中,但杨玉华的心意已决,所以她向家人承诺:我一定会安全回家的!

就这样,杨玉华收拾好行囊,踏上了离家的路途。

离开家乡的那天,敲锣打鼓的乡亲们为她们送行,年仅十七岁的杨玉华站在人群队伍中,眼睛在人群中看到家人哭红的双眼,心中也不觉有些难过。

人群中还有一个小姑娘捧着鲜花走上前来,对着杨玉华却是害羞地不知道该叫她“姐姐”还是“阿姨”,周围的人都发出善意的笑声,小姑娘也羞红了脸。

杨玉华接过鲜花后载着他们的轮船就缓缓开动了,岸上的人逐渐变得模糊,她还站在船边望向家的方向。

但是她根本没时间和机会落泪,船上的战友们拉着她唱了一首又一首的歌,她在歌声中也暗暗为自己鼓气:我长大了,我是个战士了,我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了。

两年战俘生活

战争是残酷的,不会因为年龄性别就有任何怜悯,美军强大的军事力量使得中朝军队屡遭失败,杨玉华所在的180师处境也十分艰难。

她每天都在后方奔波,加上她,180师绷带所共有29名女护士,大家每日都在后方为受伤的士兵提供救助,杂活累活都要自己上,人手极度匮乏,好好睡上一觉都成了奢侈。

在美军的炮火下,物资运输也极度困难,不仅药物跟不上,就连吃食都日益紧张,大家只能用面和上水,每天仅靠一些炒面勉强填饱肚子。

可是伤员们基本都是男人,本身胃口就大,再加上负伤,营养不够伤自然好的就慢,没有药物的帮忙,伤势严重的伤员只能每天躺在床上不住哀嚎。

杨玉华看着饱受痛苦的伤员,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炒面全部分给伤员,自己就在外面挖一些野菜充饥,可她没想到,这一举动竟葬送了她花一样的青春年华。

当时炮火连天,到处都是脏兮兮的,环境受污染严重,再加上野菜都不清楚来历,没过几天,杨玉华就食物中毒,上吐下泻,连床都下不来了。

战况日益紧急,之后美军开始对180师实施包围,眼看包围圈日渐缩小,180师的领导决定在敌方包围圈尚未封口时快速撤退。

考虑到女护士们战斗能力较弱,所以上级安排她们都随着由180师司政后机关组成的第二梯队撤过北汉江,冲出包围圈。

但是前几日便卧病在床的杨玉华几乎陷入了半昏迷状态,所以不能跟随第二梯队撤离。

眼看形势越来越紧迫,1951年5月26日,剩下的战士们组成了担架队负责将包括杨玉华在内的几十名无法独立行动的伤员撤离。

然而他们还是晚了一步,在撤离的路上他们就遭遇到了敌人的炮火攻击。

火力不足的担架队只能带领伤员们就近躲入一处隧洞,谁料美军提前掌握了地形,似乎早就料到他们会躲入隧洞,随即就往隧洞李发射了多枚美火箭弹。

猛烈的攻击使得担架队员和隧洞口附近的伤员全部牺牲,只剩下5名不能动的伤病员,这其中,就有少女杨玉华。

5月27日上午,美军搜索队开始清理战场,发现了这5名伤员,便立马将他们送往美军的战地医院。

在医院里,杨玉华得到了及时的救治,过了数月才恢复过来,又因为她身着男装,头发很短,所以一直被美军认为是男人,她便得以一直留在医院参加对其他之志愿军的护理工作。

直至7月中旬,一位美国女军医偶然看见杨玉华来例假,美军这才发现这个小个子的中国人竟然是女儿身,于是杨玉华立即被美军强行送往釜山的女俘收容所。

幸好这里的女战俘营里的被俘人员中有原来是人民解放军第4野战军朝鲜师的同志,她们看见这个小姑娘文文弱弱,脸上却有着与年龄不相衬的坚毅,不免都对她心生怜惜,在平时生活中也都很照顾她。

多亏了营中同胞们的关照,杨玉华在战俘营中的日子才好过了一点,虽然美军对她们百般折磨,但是她们互相鼓励、彼此扶持,反而有了更坚定的内心与不屈服的信念。

杨玉华在营中也将朝鲜难友们视为自己的同胞,同她们一起参加了绝食示威,虽然遭到了美军伤害,但却受到了难友们的一致敬重。

1951年,为纪念朝鲜“8.15”解放日,战俘营的地下组织决定在战俘营中发起第一次公开斗争,号召全体战俘在这天傍晚都站在铁丝网前,高唱中国和朝鲜革命歌曲。

傍晚,女俘们都争着要登上那高台去唱歌,尽管谁都知道那意味着什么:这是在用她们年轻的生命做赌注!

最后她们选出了7名战士登上高台,杨玉华抓着梯子哭着要求上台,最终还是被拉了下来,站在高台的周围为台上的同胞声援。

最后,战俘们第一次公开斗争胜利了,但是他们却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5名女俘壮烈牺牲,其中就包括杨玉华的中国同胞。

杨玉华就这样在战俘营中度过了两年,身边的中国同胞一个个倒下,美军恶劣的行径都没有让她屈服,她的心中始终想着祖国,想着自己的故乡,想着在故乡等待自己凯旋而归的亲人。

一有空,杨玉华就用捡来的布料做成简陋的五星红旗放在自己一眼就能看见的地方,红色的小旗像一团小小的火焰,照亮她回家的路。

历经蹉跎终归故乡

停战谈判关于战俘的议程始于1951年12月11日,直到1953年4月11日双方才签订了遣返病伤被俘人员协议,并于4月20日开始遣返和接待伤病战俘。

8月8日,被关押了两年多的杨玉华终于等来了回家的机会,知道这一消息的杨玉华喜不自禁,可自己身上穿的都是美方的衣物,于是她当即自己做了一顶小小的志愿军帽,这是她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当日,杨玉华便随400多名朝鲜女战俘一起被美军从釜山押上火车。

在车上,大家一起放声歌唱,气急败坏的美军听到后便向车厢内扔催泪弹。

早已有所准备的杨玉华掏出湿毛巾准备捂住口鼻,却突然听见孩子哇哇的哭声,回头一看,那是参加斗争的朝鲜大嫂的孩子。

哭声一直揪着她的心,于是她顾不得自己,快速朝孩子跑去,将孩子紧紧抱在怀中,手中的湿毛巾也让给了孩子,自己却被熏得不住地咳嗽、头晕、恶心,最终自己被烧伤。

8月9日,杨玉华终于回到故土,她是这批遣返的战俘中唯一一名女同志。

在这里,早就围满了自愿前来的群众与记者,大家都屏息等待着这一激动的时刻。

提早知道杨玉华在其中的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特意叮嘱采访的记者们:“杨玉华是我志愿军被遣返的战俘里唯一的一个女兵,年纪又小,转告文工团接待的女同志们要热情欢迎,不得歧视。”

美军汽车缓缓驶入,停稳后,杨玉华迫不及待地跳下汽车,手里拿着自制的一面很小的五星红旗,头戴自己缝制的志愿军军帽,泪流满面,一面哽咽一面喊口号,即使听不清口号内容,在场的人都止不住掉了眼泪。

杜平主任也第一时间走上去和她亲切握手,安慰她说:“你受苦了,你终于回到祖国怀抱里来了,祖国就是你的母亲,不要哭了!养好身体吧!”

之后杨玉华被送到东北昌图战俘归来管理所,经过审查,最终回到故乡四川。

也许是上天眷顾,杨玉华的外婆身体也还算硬朗,与外婆在一起的平凡日子也变得弥足珍贵

同时,两年的战俘生活突然让她明白了当时家人对她的良苦用心,战俘营孩子们的面孔也不断在她脑海中回荡。

原来教师的生活并不是那样的枯燥无味,孩子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能够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这群稚嫩的生命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于是回到家乡后,她选择了当一名教师,虽然每月工资只有30元,除去养育外婆的开支后,她能自由支配的开支便少之又少,但每天都够站在讲台上看见台下孩子们的笑脸,这对她来说就是莫大的幸福。

后来,杨玉华结婚、生子,渐渐地有了自己的家庭,教书的事业却一直没有停止。

杨玉华教了十年初中,又教了一段时间小学,最后又教回初中,她的生活变得平平淡淡,正如十六七岁家人所期望的那样,她却再也当不回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女了。

战俘营的生活像一块不化的寒冰,一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让杨玉华陷入冰冷的回忆,但是她送走的一批批孩子都成为帮助她继续走下去的力量。

但是,她却从来没有对任何一个学生提起过战俘营中的经历,就连她自己的孩子也不甚知情,也许她不愿意炫耀自己曾有过的光荣,也许她也不愿意让孩子们接触到战争的黑暗与残酷。

后来,也有许多记者来采访杨玉华,但她总是摇头拒绝,就算讲述故事也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只有少数报纸上有关于她的寥寥数语,其余故事中,她都化名为普通的志愿军。

但时代没有忘记包括杨玉华在内的伟大志愿军们。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国家特意向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全体同志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2021年,抗美援朝电影《跨过鸭绿江》上映,让人民群众重温了这一划时代的战役。

2022年9月16日,第九批8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837件遗物由我空军专机护送,从韩国接回辽宁沈阳,17日上午,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

虽然杨玉华不愿再提起往事,消失在大众视野中,如果她还在世,那么今年将近90高龄的她,看见88位英烈在祖国安息的新闻,不知道会不会想起战俘营的战友,会不会放下一段牵挂。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唯一的女战俘》;《幸福(悦读版)》;2010 第5期

《朝中战俘谴返内幕》;华艺出版社;1991.02

《总书记这封回信背后的故事感人至深》;央视网;2020.12.29

《——创作史诗的眼界和格局》;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12.24

《抗美援朝老兵朱清和:唯一放不下的 是对战友的牵挂》;央视新闻;2022,09.18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9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22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