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卫员高顺桥回忆林彪:他爱研究地图,深夜也不休息得陪着一起熬

松花江有一所普通的戏楼,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某一天,因为林彪的到来而呈现出了不太平的一面。

那天,林彪的几个警卫员们也跟着林彪一同来看戏,其中有一个警卫员叫高顺桥,他敏锐地发现有几个人行为有异,不好好看戏,反而总盯着林彪的方向。

事实证明高顺桥的判断是对的,因为就在他们保护林彪刚踏出戏院,里头枪声四起,和死亡擦肩而过的林彪被惊出了一身冷汗。

一、明察秋毫,帮助林彪脱离险境

我们知道,保护首长安全的职责主要由警卫员承担,刚上任没多久的林彪警卫员高顺桥打起了十二分精神,马上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之中。

要知道,警卫工作不是那么好做的,上岗时要荷枪实弹,留心观察风吹草动,随时保护首长的安全;下岗后,高顺桥和其他警卫员还要参与滚、跌、跑、打的军事训练,一点也不能懈怠。

一个典例发生在解放四平的战役中。这场战役,双方打得非常胶着,在最紧张的时刻,林彪表明了自己要亲临阵地指挥的想法。

为林彪的生命安全着想,高顺桥和其他警卫员屡次劝他留在指挥部,但林彪执意要前往前线,他们只好退而求其次,制定严密的安保措施,给林彪划定“禁区”。林彪要好几次想越过“禁区”,都被高顺桥他们给拦了回去。

还有一次,林彪带着高顺桥和其他几个警卫员到松花江的一所戏院看戏。高顺桥不敢马虎,他和其他警卫员分散在戏院各地,仔细观察戏院的具体情况和周围通道。

突然,高顺桥发现有好几个可疑人员总盯着林彪的方向,不听戏也不吃饭,只是到处晃悠。高顺桥知道这些可疑人员怕是来者不善,他心下一惊,立马向特务连长报告了实情。

特务连长得知后,决定当即保护林彪撤离,高顺桥和其余几个警卫员紧握双枪,一边走一边牢牢保护着林彪。就在他们离开没不久,戏院里就响起了枪声,所幸高顺桥心细如发,林彪撤退及时,让敌方特务的暗杀计划宣告破产了。

二、初入八路军,经历战火锤炼

其实,高顺桥在还没成为林彪的警卫员时,便在经年战火的洗礼下成长为了一名英勇的战士。

1924年,山东省临沭县尚庄村,在一个世代为农的贫苦人家,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叫划过了长空。这个小婴儿被取名为高顺桥,父母希望他一生顺遂,但这个美好的愿望在那个年代注定很难实现。

当时正值军阀混战之际,民众深陷水深火热之中,高顺桥家也不例外,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一个馒头要掰成两半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高顺桥从小就要帮忙分担家庭负担,长期在地主家里做工。

对于小小的高顺桥而言,自7岁起,他每天都在放牛中度过,忙碌而平凡,激不起什么涟漪。

不过,到1939年秋天时,影响高顺桥一生的转变发生了。当时神州大地一派战火熏天,我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八路军在日军的猛攻之下出现了不少伤亡,亟需新鲜血液的注入。

在高顺桥晚年的回忆中,他当时太小,对战争一无所知。当他为地主家放牛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沿着小路走,熙熙攘攘的,很热闹。

许多穿着军服的人发现了他,朝他笑着招手,饿了一天肚子的他感到了久违的温暖,想着跟着他们也许能填饱肚子,便跟着他们,征战四方。

就这样,年仅十五岁的高顺桥加入了林彪、罗荣桓所率领的八路军115师。不久后,高顺桥发现军队里的大多数人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大家会互相理解,互相照顾,他感觉心里很熨帖,像找到了第二个家一样。

但行军打仗是很危险、艰苦的事,况且当时的八路军又穷又纪律严明,不少新人难以忍受这苦滋味,偷偷半路逃跑,落草为寇了。

在那时候,当土匪可比当兵轻松多了,绑票一个有钱人就可以赚上不少钱,而且争斗时也不用拼上性命。因此,不少新人都选择了这条起码在表面上看起来更轻松的路,不过,高顺桥没有。

一位首长注意到了高顺桥,疑惑他为什么不跑,高顺桥想了想,挺胸抬头地回答道:“土匪不是好人,是用来祸害人的。我宁可和敌人拼大刀,也不愿当土匪!”自此,高顺桥便长期坚守在八路军的队伍中。

115师的任务繁重,没过多久,高顺桥的戎马生涯便正式拉开了帷幕,他遇到了参军以来第一次真正的挑战:上阵杀敌。

他们碰上了一支从连云港登陆的日军小队,后者的主要任务是探路,人数不多,于是八路军打算和他们正面对上。可惜,日军装备精良,而刚吸收了不少新鲜血液的八路军作战技术不纯熟,装备也比较落后。

两方交战,有不少八路军战士在日军机枪下牺牲,新兵看着眼前真枪实弹的血腥场面,吓得直哆嗦,连枪也忘记怎么用了。在三个多小时的战斗中,和高顺桥同期参军的15个新兵只有7个活了下来,高顺桥是其中之一。

说起来,还是打猎的经验帮了高顺桥大忙,让他善于隐蔽身形,不至于当日军的活靶子。

三、带伤作战,坚持到最后一刻

高顺桥在经历了初次战斗的洗礼之后,成长速度惊人,他的枪法不是在军营里专门训练出的,而是在战场上一点点探索出来的。部队长官注意到了高顺桥在狙击方面的出色能力,给他配了一支一个营才有一支的三八大盖枪。

从此,高顺桥专门负责狙击日军的机枪手,在战火的磨练下成长为了一名神枪手,凭借自己弹无虚发的枪法,辗转消灭了日军的16个专职机枪手,为压制敌军的火力做出了颇为突出的贡献。

高顺桥表现最为突出的,是1943年年初的郯城战役,这是一场极为惨烈的攻坚战。

115师政委罗荣桓见大量盘踞郯城的日军被抽调去滨海地区扫荡,郯城内部兵力空虚,立即下令部队一夜急行40余公里,预备攻打郯城。

1月19日深夜,八路军战士忍着寒冷,炸开了郯城的第一层城门,然而却被第二层城门拦住了。敌军不仅用泥沙将城门封住,让八路军战士受挫,还使用了毒气弹,攻城的大批八路军如割麦子一般倒下了。

更让八路军长官揪心的是,守城的日军发射了求救信号,他们的增援部队即将抵达,八路军攻城的局势更加岌岌可危。经旅长曾国华与政委符竹庭商议,八路军瞄准南门和东门的大炮楼,决定集中火力,重点突破。

双方正式短兵相接,战斗马上进入白热化,八路军人多势众,不久后便有士兵成功突破了敌防。正值八路军集中火力攻城之际,日军的大量援军从马头镇赶到了郯城,八路军4团、6团前去小松林伏击,高顺桥也在其中。

连长何万祥死死地盯着步步靠近的日军,在他们进入100米射程内时下令扫射,高顺桥发挥神勇,箭无虚发。日军一开始没想到有伏击,措手不及之下死了不少人,后来反应过来了,愤怒地对小松林进行火力十足的扫射。

牺牲的八路军战士越来越多,战况非常激烈,最后只剩下连长和高顺桥还在坚守。看着遍地疮痍,高顺桥忍下内心悲痛,向咄咄逼人的敌军开炮。

一声空响,高顺桥最不想发生的情况发生了——子弹打光了。他看到牺牲的战友手里还拿着一把枪,便想猫着腰上前拿枪,但他刚抬起身子,敌军的子弹就击中了他。高顺桥没有轻易放弃,他忍耐着剜心之痛,坚持与敌军作战。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高顺桥的血越流越多,眼前出现了重影,他感觉自己坚持不住了,对一旁的连长说:“连长,我快不行了!”连长也在苦苦坚持,咬着牙说:“再坚持一会儿!”

最后,经过一番顽强作战,八路军成功攻克了郯城,115师取得了进军山东以来的第一场攻坚战胜利。此时的高顺桥由于流血过多,已经陷入了昏迷,被紧急送进了位于马鞍山的后方医院。

四、通过测试,伤愈后成为林彪警卫员

在养伤期间,高顺桥加入了共产党,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在高顺桥伤势转好后,部队长官体恤他连年征战,很久没有回家了,于是安排他回山东老家探亲。高顺桥喜出望外,带着十个白馒头,走了一天一夜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

高顺桥的父母看着离家三四年杳无音讯的儿子,一时间惊讶地说不上话来,因为村里有传言说高顺桥早就丧命,他们万万没想到,竟然还能在有生之年看到活的儿子。

高顺桥也久久地注视着神色憔悴的父母,眼睛发酸,哽咽着说了一句:“我回来了。”

当时农村生活窘迫,家里经常吃的只有野菜,高顺桥父母舍不得吃儿子带回来的馒头,而是分给了左邻右舍。

在接下来的四天里,高顺桥将自己的军旅经历娓娓道来,父母津津有味地听着,时而担忧时而骄傲,一家人其乐融融,感受着久违的团聚与温情。四天后,高顺桥启程归队。

高顺桥归队六天后,团长单独找上了他,通知道:“组织将你调到司令部工作。”他前往司令部,和另外五个人一起通过了测试,被编入警卫班,来到了林彪的身边。

就这样,19岁的高顺桥第一次见到了林彪,成为了后者的警卫员。

现实中的林彪和高顺桥想象中的林彪有点偏差,真正见到林彪后,他发现林彪是一个瘦弱、个子偏矮、沉默寡言的人。

其他首长往往比较热情,会打招呼、拍肩膀,而林彪只是严肃而冷淡地询问了他们几个新人的姓名和战斗经历,之后现场便陷入了沉默之中。

再之后,高顺桥慢慢适应了林彪的做派,一直跟随了林彪三年,时刻绷着一根弦。毕竟林彪常常处于危险的境地里,需要高顺桥他们保持高度警惕。

也正是保持着这样的警惕,高顺桥才能在前面提及的解放四平、戏院风波等事件中成功保护了林彪。

不过,也好在林彪由于身体原因,不抽烟、不喝酒、不爱闲逛、不喜欢吃零食,最大的爱好就是研究地图,日常生活中遇到险境的情况比较少,给高顺桥他们减轻了点负担。

在高顺桥的回忆中,林彪常常站在巨幅地图前静静地沉思,完全沉浸其中,一直到深夜也不休息,高顺桥就得陪着一起熬,严阵以待地守在门外。

而且,林彪研究地图时谁来都不理,好几次刘亚楼参谋长前来汇报工作、请示下一阶段的对策,而林彪由于太入迷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地图,一句话也没回复,场面一度有点尴尬。

五、囊中羞涩过起养老生活

再之后,1948年,东北解放了,林彪率队南下,而高顺桥由于看不懂文字通知,留在东北剿匪。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高顺桥以为踏入了和平年代,可以放下武器了,但美国气势汹汹,视中国主权于无物,跨过鸭绿江,将东三省打得死伤惨重。

于是高顺桥响应国家号召,加入了抗美援朝志愿军。他半生戎马,从枪声中来,到枪声里去,前后三次负伤,足以见其赤胆忠心。

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115师6团为了表彰高顺桥的战功,授予他中尉军衔。站在和平年代,回望过去十几年的烽烟,高顺桥充满了感慨,自己一步步走来,从给地主家放牛的穷孩子到满腔热血的解放军军官,人生变得更丰富、更有价值了。

1958年,高顺桥转业来到青海省的一个劳改农场,虽然当地气候比较恶劣,条件也艰苦,但他甘之如饴,热情高涨,用自己的方式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不幸的是,接下来的七年里,高顺桥的身体每况愈下。

他本就有旧伤,肾脏受损,小便常带血,再加上青海地势高,冬季长,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时不时有沙尘、飓风侵袭,在这样的环境下,无怪乎高顺桥的暗伤经常发作,身体被折磨得愈发虚弱。

1965年无奈之下,高顺桥决定带着妻儿回到了山东老家。

然而,高顺桥一家有七口人,靠着他一些微薄的积蓄很难过日子,更别说抚养五个孩子成人了。这不,刚回到老家,一个最紧要的难题就摆在了高顺桥一家面前:没有房子住,也没钱建。

后来,经过一番波折,高顺桥成功盖起了3间房子,生活也慢慢地得到了改善,享受着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过上了安稳的养老生活。

2005年年初,高顺桥老人旧疾爆发,永远地闭上了沧桑的双眼,享年82岁。

回望高顺桥风风雨雨的一生,他意志坚定,有情有义,在战火中成长,立下汗马功劳,在和平年代也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如此一生,不负自己,亦不负人民。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9月8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8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