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为何林彪不顾兵家大忌,要撤换志愿军兵团司令黄永胜?

1950年,为何林彪不顾兵家大忌,要撤换志愿军兵团司令黄永胜?

在抗美援朝志愿军将要出兵时,林彪曾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诧异的决定。

他突然要换掉志愿军13兵团司令员黄永胜,改由邓华担任,让在场所有人疑惑不解!

明明黄永胜战功赫赫,在立下不少大功,整顿队伍也是雷厉风行,更重要的是,他从未犯过什么大事。林彪临阵换将,这不是犯了兵家大忌吗?

这就要牵扯到林彪和黄永胜、邓华之间的渊源。

1910年,黄永胜出生于湖北省咸宁县的一户农民家庭,自小挨饿受冻,吃尽苦头,并学会用武力去解决麻烦。

1926年,黄永胜参加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

红军长征时,黄林二人相识。多日的接触,使林彪对其更为了解,称他是“又勇又猛”。类似一头野兽,打架凶猛过人,但一旦放纵,不知会惹出什么事来。

辽沈战役期间,黄永胜担任六纵的司令员,被授命前往阻截廖耀湘军队沿黑山、大虎山向西南撤退。

然而,东野司令部传来的情报却一变再变,一会儿说对方在二道镜子,一会儿改口说在台安,一会儿又说仍在黑山一带。

黄永胜几次三番更改作战计划后,身心俱疲,干脆关闭了电台,强行行军。司令员林彪联系不上他,又焦又恼,一时气得在军中大加指责。

两天后,黄永胜的部队终于传来消息:六纵日夜兼程,行军200余里,不吃饭,不歇脚,全力攻打敌人,抢占了姚家窝棚等三处要地,成功围堵廖耀湘,正与其军激烈交火!

当天,六纵就将廖军全部俘虏。

林彪心里悬着的石头总算放了下来,此举虽然冲动,但看在其“猛”得歪打正着的份上,也就懒得追究了。

在之后的相处中,他发现此人虽“少了一根筋”,对朋友却十分忠诚,便决定和他称兄道弟。可惜,这也为二人日后的荒诞之举埋下了雷。

而黄永胜也因之前的平型关战役,对林彪敬佩有加,立刻答应与对方拜把子,并化身他的追随者。

巧合的是,邓华就是在这一战役中被林彪赏识的。

1937年,日军将利爪伸向了山西平型关,企图与雁门关以北的同僚汇合,霸占整个太原,进而呈辐射状向外扩张,吞并整个山西省。

当时,林彪任职八路军第115师的师长,邓华则担任第115师685团的政治处主任。

二人一个毕业于黄埔军校,一个出生于书香世家,在诸多理念上都能展开很深刻的交流。林彪在制定计划时,也常常会叫上对方。

长此以往,他发现此人少年老成,再紧急的事情传过来,眉头都不会皱一下,万分沉着冷静地指挥手下。

他一下子联想到之前认识的黄永胜。才发现两人明明同龄,都担任过指挥官,但差距竟如此的大。

在接到命令后,林彪立即率军前往战地。

他特意提前几天到了目的地,然后带人去乔沟一带视察地貌,与副师长共谋战术。在此过程中,685团一直充当先锋,沿路探索路线和绘制地图。

整装待发后,师团准备趁夜前往白崖台埋伏。

此时将士们忍受饥饿,在山路间摸爬,裹成了泥人,又卷起裤腿渡过江面,寒冷彻骨。邓华自小家境优渥,鲜少吃苦,在这种条件下竟然一声不吭。

25日,待敌军的汽车全部开进了伏击圈中后,副师长命人炸毁末尾的辎重大车,堵住他们的来路。紧接着,手榴弹、迫击炮等万弹齐发,在地上炸出一朵朵血花。

日军被打得人仰马翻,呼叫来了轰炸机!邓华暗呼不妙,立刻下令:685团带头冲锋,融入日军!

牵一发而动全身,所有将士瞬间跳出山头,与日军搅成一团,迫使敌机无法轰炸!

随后,众军刺刀出鞘,纷纷朝日本鬼子砍去!

蓝天之下,我军手起刀落,血影四溅,敌军一片哀嚎,横七竖八地倒在脚下!

雨后初晴,我军迎来大捷,歼敌1000余人,收缴不少先进武器,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事后,林彪把邓华叫到一旁,夸他胆大心细,主动出击,还说自己之前认识了一个和他年龄相当的军官,叫黄永胜,打仗时和他一样勇猛。但他比跟黄相比,却像个久经沙场的老将。

建国后,三人也时常接触,而到了1950年,我国决定出兵支援朝鲜

经过多方面的考察,上面将出发时间定在了10月。

这意味着,将士们到达后不久,就要面临寒冬。可10月又是黄金时间,再等就会贻误最佳的战机。

这时,派哪支军队去,成了横在他们面前的大难题。

既要有骁勇善战的军人素质,又必须能抗冻。他们翻阅档案,重重筛选,最后定下了3支预备的队伍:第9兵团、第13兵团和第19兵团。

先说第9兵团。当时的部队里,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的综合作战能力是最强的。而第9兵团就是第3野战军的先锋部队,曾在1947年歼灭蒋介石王牌军队整编第74师。

第13兵团是第四野战军的王牌军团,曾参加过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实力非常强大。第19兵团则参加过扶郿、兰州等战役,以及解放宁夏。

三支锋芒中只能挑一个出去战斗,众人实在难以抉择。

7月13日,上级召开大会,商量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文件中,最终被定下来的军队,是解放军第13兵团。

因为13兵团的大部分士兵,或出身东北,或长期生活在北方。他们的另一个名字叫做“东北边防军”。

人选确定后,战术也需要斟酌。

林彪宴请了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和副司令员洪学智。交谈一阵后,他对二人说,我军打仗,信仰、思想、作风是最坚实的基础,也是先驱。

我们这个部队还有一整套战略技术,“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只要灵活运用,就不怕打不了胜仗!

那天的谈话内容非常多,两人听得头头是道,却都心生疑惑:为什么叫的是15团的人,而不是定下来的13团的军官?

这份疑惑在几天后得到了解答。10月12日,离大部队开拔仅剩七天时间不到,所有人都枕戈待旦,司令员黄永胜却突然被叫离了军营!

傍晚时,将士们非但没有等到返程的司令员,反而迎来了隔壁团的司令员,并被告知,从今天起,由对方来接管第13兵团!

在林彪得知其司令官是黄永胜,眉头瞬间拧成了一条线。

他太了解黄永胜了!此人肚里墨水不多,缺乏思考,冲动易怒,且从不计较后果。而此战要为抗美援朝打头阵,不容半点马虎。

若这颗定时炸弹不小心又被点燃,打乱了计划,关电台事小,将士们的性命和战争的成败事大!

更重要的是,朝鲜战场不同于国内,地形、气候、语言千差万别,如果落败,连逃命的路都找不到。

敌方又是军事大国,武器水平是世界一流,要想仅凭武力获胜,怕是白日做梦。

得换个会想办法的司令!

于是,他找到伟人,请求将黄永胜换下来,让沉稳聪慧的邓华暂代。

10月19日,13兵团的勇士们踏上了征途,两国人民都满怀期待地关注着他们。

而事实证明,林彪做了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这些勇猛的将士,仅仅用了14个小时,就朝地势崎岖的朝鲜行军了70公里!为我方抢得先机。

兵团严格执行包括邓华在内的几位首领,事先制定的计划。在穿过龙源里和三元里后,分队迅速占领松骨峰,切断了敌方往南撤退的后路。

随后赶来的美军万万没想到,自己坐汽车竟还没对方步行快!一下子乱了阵脚。而后,我军埋伏的部队自北将他们包围,凭借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歼其一万余人,缴获了200多台大炮和10余辆坦克。

之后的平壤战役、汉城战役中,我方也凭借巧妙的战术和勇猛的作战能力,一路势如破竹,重创美军,夺回朝鲜之城。

而邓华在回国后,也受到了上级的隆重嘉奖。

在敌我作战武器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四野13兵团将美军打得节节败退,实现“惊天逆袭”。

这充分表明,战场上光有武器和战斗力是不行的,一个好的计策就胜利了一半。而在一场战事之前,选择好一个优秀的将领,也是极其重要的。

郑重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整理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admin#wlmqw.com)删除。
(0)
用户投稿
上一篇 2022年8月26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26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admin#wlmqw.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8:30,节假日休息